关公
精神
关公精神之诚信
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,已传承数千年。诚信典故比比皆是,而关公就是影响最大的中华诚信美德的代言人。

关公(公元160-219年)名羽,字云长,河东郡解梁(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)人。三国时期蜀汉名将,由将而侯而王而帝而圣,一生忠义仁勇,诚信名冠天下。以武圣之尊与文圣孔子齐名,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,数千年来倍受海内外华人推崇敬仰。关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诚信品质,是中华民族心仪向往和追求的典范,历来为官方、民间,儒、道、释所敬仰推崇。从下故事对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可知一二。

土山三约

徐州兵败,关羽被困土山。曹操派张辽以“三便”劝关羽降曹:一者可保甘,糜二夫人的安全;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;三者可留有用之身。关羽回答:“你有‘三便’,我有‘三约’:一、今降汉不降曹;二、请给二位嫂子俸禄,单独居住,不论何人不许入门;三,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,辞曹归刘而去。三者缺一不可。

三约体现了关公对汉室,对刘皇叔的忠诚,在文字上约法三章,表明他对兄弟桃园结义承诺的践约之志。

夜读春秋

关公《夜读春秋》是关公故事中最著名的一个典故。

徐州兵败后,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,暂居曹营。



曹操敬重关公,为了笼络他,赐给他珍贵物品,关羽却拒之不受;几日一宴请,关羽从不乱吃喝;给关羽大宅,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,自己住外间;派多名美女伺奉他,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。曹操无法,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。关公仍不动色,秉烛独坐在门外,专心致志读《春秋》,通霄达旦,毫无倦色。曹操想通过美色来诋毁关公,从而达到要挟逼其就范目的。自古“英雄难过美人关”的信条在关公身上失去了灵验。

关公夜读春秋,通霄达旦给出三个信息:一是关公面对美色坐怀不乱,二是通霄甘做两个嫂嫂守护卫士,三是《春秋》儒学道义对关公定力的影响。反映出的实质就是:不仅仅是关公对皇兄的忠义的承诺,更反映出关公诚实守信的品质本性,这一天性经《春秋》儒学道义的熏染,升华成华夏民族最宝贵的忠义诚信的道德典范。千古流传,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关公精神之忠义
《三国志》和《资治通鉴》等这些典籍记载,在中平元年,关羽开始追随刘备一起镇压黄巾军,就以勇猛著称。每逢大战,关羽必然冲锋在前。正史中的关羽对刘备很是忠心,在建安五年,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之后,被迫远走冀州,投靠袁绍。关羽则被迫投靠曹操。



虽然关羽投靠了曹操,但是他对刘备也一直念念不忘。果然没过多久,在得知了刘备的下落之后,虽然曹操这边有高官厚禄给关羽,但是关羽还是毅然辞别曹操,不辞辛苦,远投刘备。此后追随刘备开基立业,转战天下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关羽深受刘备信任。刘备甚至将无比重要的荆州交给关羽把守。



荆州可以说是四战之地,它居于长江上游,南有孙权,北有曹操,他们都觊觎荆州。尤其是孙权,因为荆州特殊的地理位置,是江东的门户。虽然孙权和刘备当时还在联合,但是孙权无时无刻不想吞并荆州。因此关羽的压力很大,他对东吴的防备也是最看重。



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,乘关羽征讨樊城之际,孙权授意东吴大将,命其白衣渡江,夺取了荆州,关羽的后方归路被断,军心大乱,又被曹军大将徐晃击败,被迫败走麦城,被东吴吕蒙擒获,关羽誓死不降,最终被孙权下令处死,闻者悲戚。



而在《三国演义》之中,罗贯中根据正史中关羽的事迹,写出了许多关羽的经典故事,比如温酒斩华雄、三英战吕布、千里走单骑、斩颜良、诛文丑、过五关斩六将、古城聚义、单刀赴会和走麦城等等,正是这些经典的故事,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慷慨忠义的英雄形象。



而随着《三国演义》在人们之中的广泛传播,关羽的忠义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,不仅是百姓崇拜关羽这样的英雄,就是那些君王,他们为了教化百姓,加强自己的统治,对关羽忠义也是大加赞扬,甚至立庙祭祀,于是关羽也就逐渐被神化,最终成为了武圣。

其实关羽的忠义也是不断在鼓舞着我们国人,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,忠义之心和忠义之人历来为人们所景仰。我们身为中国人,在新时代的今天,更应秉持关公的忠义之心,忠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,对国家有义,对民族有义,忠义之心,永不断绝。
关公精神之仁勇
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。对一个国家而言,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;对一个人而言,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,倡导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倡导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倡导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这一论述把涉及国家、社会、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,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,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,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推进社会文化建设,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关公文化博大精深,其核心“忠义仁勇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有着高度的契合点。“忠勇”就是爱国、敬业,即忠于国家、忠于职守,敢于担当,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“仁义”就是诚信、友善,为人做事要真诚,讲信用,对人亲近和睦。

“忠义仁勇”的“仁”是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,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人。以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启蒙的先秦儒家强调拓展人的胸宇、提升人的性灵,进而使得内在世界通体圆融、器宇博大,从而与天地同流。

孟子首张其论,二程洛学极重其说。二程说:“孟子有功于圣门,不可胜言。仲尼言说一个‘仁’字,孟子开头便说‘仁义’。仲尼只说一个‘志’字,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。只此二字,其功甚多。”二程门人杨时说:“《孟子》一书,只是要正人心,教人存心养性,故放其心。”

从“仁”的行为出发,推广到“义”、敢于担当的“勇”和对祖国人民的“忠”,这是关公身体力行的实践,因此关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,也具有时代意义。
关公“忠义、仁勇、诚信”精神的现代意义
20世纪80年代以来,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,十分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。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研究者们本着“弃其糟粕,取其精华,保留其合理内涵”的原则,对关公的“忠义、仁勇、诚信"精神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,并赋予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解、新内容。“忠”上升为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、忠于事业,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价值追求。“义”是个人对他人、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。“仁”要求人们以博爱之胸怀对待他人,人与人之间要形成互相关心、互相爱护、互相帮助,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。“勇”意味着勇敢果断、敢于创新、敢于开拓,以及自强不息、百折不挠。“诚信”则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诚实守信,不弄虚作假,不欺人欺己。重诚实,讲信誉,取信于人,取信于民。关公文化的核心——“忠义、仁勇、诚信"精神,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中,尤其是在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有益、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体系中,日益显现出其重要价值。
许多研究者还把这种“忠义、仁勇、诚信”精神同社会各界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进行研究,使之更好地转化和融入现代社会。如对于党政系统而言,关公精神可以起到约束和激励广大干部的作用。“忠”,忠于事业,恪尽职守;“义”,勤政廉洁,无私奉献;“仁”,以人为本,关爱民众;“勇”,敢挑重担,开拓进取;“诚信”,依法行政,照章办事。对于企业来说,关公精神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。“忠”,热爱企业,奋发向上;“义”,精诚团结,以义制利;“仁”,关心主顾,完善服务;“勇”,不畏竞争,敢作敢为;“诚信”,童叟无欺,信誉至上。对于军队来讲,“忠”,就是要忠于国家,忠于人民;“义”,大义凛然,舍身报国;“仁”,热爱人民,官兵一致;“勇”,不怕牺牲,英勇作战;“诚信”,遵守纪律,服从指挥。各行业、各领域都可以在实践中借助关公精神的积极因素,引导人们逐步形成爱岗敬业、努力工作、团结互助、诚实守信、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。
Copyright © 2014-2015
吉站长13379297655
地址长安中央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