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薄云天关云长

发布日期:2020-05-15 13:59:00   来源 : 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联盟    作者 :田福生    浏览量 :3122
田福生 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联盟 发布日期:2020-05-15 13:59:00  
3122

长期以来,在国人心目中,关羽是义的化身。《三国演义》做为我国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,在塑造人物时有三绝,即曹操的奸绝,孔明的智绝,关羽的义绝。学界论《三国演义》,都认为此书是正统观点,尊刘抑曹。否!不是尊刘抑曹,而是作者施耐庵、罗贯中传统儒家思想及正义思想的结合,即尊崇义、侠、仁、智、勇思想所驱使。是刘备这个集团义字当头,一系列的感人至深行为,被社会所推崇,为小说家所追逐。刘备集团,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集团,属于豪侠集团。本文从历史角度评点关羽的义。

 

开讲之前,先讲一下什么是义。

 

一句话,义作为道德文化,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。义文化从上古时,即三皇五帝时就产生了。有文字记载的是《尚书》,义的本旨是道义。到春秋时期,义的内容已很宽泛。作为一种道德文化,起着调节人与人、人与国家关系的作用。同时义又是一种人生观、价值观,高于一般的道德形态。对于锻造高尚人格,对于秉持道义,对于维护人间正义都起着巨大地推动作用。

 

义的本质是注重公利、不循私情、守身为大、公私分明、耻于私蔽的行为。是一种公正、正直、纤介无私、是非必辩的精神。故义特别与个人的气节操守有关,而为浩然正气的根源。包括五个层次、五种类型。如行侠仗义,见义勇为,义无反顾、大义灭亲等。

 

古代义士很多,被称道和有史料记载的也很多。影响深远的有:被阖闾派到卫国刺杀庆忌的千古义侠要离;因推荐荆轲、密谋刺秦而自刎的燕国千古义士田光;汉末、三国同死一义的千古英豪刘备、关羽、张飞。

 

下面,主要讲历史上的义薄云天关云长。关羽一生可概括为八义:集侠义、信义、忠义、诚义、孝义、仁义、勇义、大义于一身,高风亮节,义气干云。

 

第一,关羽亡命奔涿郡,侠义古风犹存。

 

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游侠盛行的时期,一直延续到两汉时。曹植有诗《白马篇》:

 

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。

借问谁家子?幽并游侠儿。

弃身锋刃端,性命安可怀?

父母且不顾,何言子与妻。

名编壮士籍,不得中顾私。

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

 

古代,义士都是为天地正气而生死不顾的勇士。

 

关羽受社会影响,受家教熏陶,年青时就充满经卷之气、侠义之气。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首句就是关羽“亡命奔涿郡”。为何亡命?正史不详。清朝《关圣帝君圣迹图志》集传说及口碑史料汇成,其中有记载,且为涿郡《汉张桓侯古井碑记》所印证。

 

《图志·悯冤除豪》中载:“圣帝止于旅舍,闻邻人哭哀,叩之,乃韩守义也,遭郡豪吕雄荼毒,吕党连七姓,黠猾事珰,蔑职纪,圣帝眦裂发竖,命守义导致七所,悉斩刈之”。

 

公元178年,关羽19岁时,辞别父母,想见郡守,陈述自己的报国志向,郡守不见。当晚住在解县县城客店,听到隔壁有人痛哭,叩开门一看,这人叫韩守义。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雄强行霸占,吕雄有钱有势,与官府沆瀣一气。韩守义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只好独自痛哭。关羽听说后,怒气冲天,让韩守义带领,把吕雄及与他相互勾结的七个豪霸全部杀光了。虽然关羽逃亡的传说很多,山西运城解州关羽祖籍与涿州清代碑刻的一致性表明,两相参照,是可信的。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涿州知州佟国翼撰《汉张桓侯古井碑记》载:“壮缪关公义杀七贵,亡走范阳,遇是井,闻而揭石取肉。”年青的关羽就超出常人,强烈的忌恶如仇理念,打抱不平,具有侠义之心,做出了惊天壮举。

 

第二,刘关张桃园结盟,一诺千金重信义。

 

据考察,刘关张桃园结盟实有其事。主要有两点根据。

 

其一,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关羽身陷曹营时,曹操让张辽试探并劝关羽久留曹营,关羽回答说:“吾极知曹公待我厚,然吾受刘将军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”。所谓“誓以共死”:一是发过誓;二是有共死的誓言。不结盟焉能如此!

 

其二,公元219年,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,派州前部司马费诗前去传达谕旨,关羽因有黄忠同列不受拜,费诗劝关羽时讲:“且王与君侯,譬犹一体,同休等戚,祸福共之”。不结盟,怎能“譬犹一体”,怎能“祸福共之”,怎能“同休等戚”!

 

为了实现盟约,关羽几十年如一日,一以贯之,追随刘备因。他说,“不可背之。”有千古大丈夫风范。不管战事多么惨烈,不管前途多么暗淡,不管环境多么艰苦,不管诱惑多麽纷繁。那怕兵微将寡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;欲挫欲奋,矢志不移;生死不易,肝胆相照。

 

最典型的有两次:

 

海西困厄。建安元年[公元196年],刘关张支援陶谦,文治武功为社会所认识。陶谦死,刘备兼豫州、徐州两大州牧。引起袁术、吕布的觊觎,吕布借刘备出征袁术,袭取下邳,刘备、关羽得知后急北还,到下邳众散。会合张飞及散兵,东取广陵,又败,不得已,屯兵海西。《一统志》云:“江苏海州南。”今江苏东海县南。这里临近海岸,偏僻荒凉,粮草短缺,饥饿困苦,其将吏大小都自己去找食物吃。

 

当阳大败。建安十三年[公元208年]七月,曹操攻荆州,八月,刘表死,其子刘琮袭荆州牧,投降曹操。刘备率部携十余万百姓南逃,“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,使会江陵。”曹操以五千虎豹骑,由曹纯、文聘率领日夜兼程追赶。到当阳长阪坡大战,曹操大获刘备人众辎重,还抓获了刘备两个女儿。在汉津口与关羽船相遇,共赴夏口。当时人心慌慌,前途渺茫,飘鳐江渚,在船上,关羽抱怨说:“往日猎中,若从羽言,可无今日之困。”

 

形势再困苦,关羽追随刘备心如铁石,不离不弃。

 

第三,匡扶汉室,忠义精神为世人敬仰。

 

刘关张三人结盟确有其事。结盟的目的,刘备在隆中对中,与孔明谈话可以印证。刘备讲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,孤不度德量力,欲伸大义于天下”。其所讲大义应是刘关张结盟的目的。心存国家,心存社稷,以匡扶“倾颓”的汉室、铲除“窃命”的奸臣为己任。

 

从公元183年结盟,投邹靖讨伐乌桓,184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(有历史局限性),到220年2月13日(公元219年农历12月22日;有的讲在公元219年农历12月初七),关羽战死沙场,38年如一日,反贪官安熹鞭都邮;高唐起兵讨董卓;许田射鹿欲杀曹操;战张纯,战袁术,战吕布,战曹操,战袁绍,救孔融,救陶谦等等。始终维护汉朝正统地位。以匡扶汉室为目的。斗志不减,方向不易。显示了刘备、关羽及这个集团,矢志不移的志向和与各军阀割踞势力斗争的决心。

 

关羽的忠义有两大特色:一是忠于朝廷与忠于刘备的高度统一;二是心神无二。建安二十四年[公元219年],关羽率军包围曹仁时,荆州渔民张嘉、王休在江里获得“灵光彻天”的玉玺,关羽转献给了刘备。玉玺是皇权的象征。他不是如孙坚偷偷藏起来,准备实现个人非份之念。而是及时献给刘备。可证魏国在关羽威震华夏时有人滥言,关羽有北向争天下之志,那纯属痴人说梦。

 

第四,千里走单骑,寻找故主讲诚义。

 
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车骑将军董承、偏将军王子服衣带诏事件暴露,牵连到刘关张,曹操非常震怒。虽然这时袁绍已出兵,属于袁、曹两个军事集团对抗态势。兵力强大的袁绍还没发起进攻,曹操趁这时,集中优势兵力,击败刘备集团。关羽羁旅曹营,是为了搭救刘备两位夫人,糜夫人,甘夫人。五月下旬,关羽斩杀颜良、文丑后,挂印,封金,辞曹,去寻找故主刘备。大约五月下旬离开曹营,七月在汝南上蔡古城(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)相遇,大体一个多月时间。

 

千里走单骑实有其事,过五关不详。上边第二个问题中,谈到张辽与关羽对话,关羽对张辽表明不会久留曹营,张辽作为关羽的朋友,想告诉曹操,又怕曹操杀了关羽,不告诉又不是事君之道,于是慨叹说:“曹公,君父也,关羽,兄弟耳”!于是就告诉了曹操,曹操说:“事君不忘其本,天下义士也”。你分析什么时候他离去,张辽说,关羽受到您的大恩,一定要报答你后才肯离去!让敌人肯定的才是流传千古的。关羽逃离曹营要冒杀头危险的,还敢明目张胆地讲出来,这表明两点:一是关羽被擒、投降的说法都是违背历史真实的,关羽早已有言在先,暂归曹操,但有刘备信息,马上离开;二是愈显关羽人格的伟大。把曹操所赏赐、重加赏赐的东西全部封存奉还,真算古今一人。

 

第五.心存孝义,胸怀坦荡。

 

晋常璩《华阳国志》载:

 

“(关)羽随先主从(曹)公围布于濮阳,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扬,羽启公:‘妻无子,下城,乞纳宜禄妻。’公许之。及至城门,复白。公疑其有色,自纳之”。

 

《三国志.蜀书.关羽传》注引《蜀记》:

 

“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,关公启公,布使秦宜禄行求救,乞娶其妻。临破,又屡启于公。公疑其有异色,先遣迎看,因自留之,羽心不自安。”

 

《魏氏春秋》载:

 

“献帝传曰,朗父名宜禄,为吕布使诣袁术,术妻以汉宗室女。其前妻杜氏留下邳。布之被围,关羽屡请于太祖,求以杜氏为妻,太祖疑其有色,及城陷,太祖见之,乃自纳之。”

 

曹、刘联军围困吕布于下邳时,吕布派秦宜禄求救于袁术,一说张扬。后世许多人,因此条史料,讥讽关羽好色,这不是无知,就是无耻!

 

为什么说关羽是孝义的典范呢?一是符合儒家百事孝为先,无后为大的理念。关羽求娶秦宜禄杜夫人的理由是“妻无子”。二是乞纳,就是请求。按关羽当时的职务,应是校尉。因为刘备是徐州、豫州两州州牧,推理,关、张二人应该是州牧的最高军事统领,应为校尉,属于进入军队高级职务序列。按汉制,士大夫一妻二妾,关羽可以娶两个妾,符合封建社会道德规范,有什么可抵毁的呢?从关羽解释的理由,到屡乞公,一次,再次,东汉末年,礼制崩坏废弛,作为武艺绝伦的高级将领,多次请求,可看出关羽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的孝义风范。

 

《论语.学而》载: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欤。”这是说,儒家思想核心的重要内容是孝悌。孝悌的核心是处置家庭关系的准则。有两件事关羽表现的棱角分明:

 

其一,对子女的教育。荆州民间及有关资料记载,关羽教导子女要“读好书,说好话,行好事,做好人”。并发表感慨说:“愿天常生好人,愿人常行好事”。这不但包涵了“仁”、“善”、“孝”的内容,更包含了希望子女要符合礼教的言行、举止、规范。

 

其二,拒绝关、孙联姻。婚姻问题上也表明了关羽鲜明的个性特点。关羽军事实力强盛时,孙权派人登门为其子求婚,“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,羽骂辱其使,不许婚。”招致孙权大怒。主要是对孙权有抵制情绪。当时刘备与孙权妹联姻,刘备西上益州,孙权迎回其妹,孙刘两家关系处于崩溃的边缘。加之孙权强抢南三郡,剑拔弩张单刀赴会,根本不存在家庭关系上的政治基础、情感基础,何况“索羽女”,而不是求婚,于孝道、人道差矩太大,关羽辱骂其使是情理之中的了。

 

第六,爱惜士卒显仁义,不惜以身涉险。

 

按儒家道德,仁者爱人。关羽非常爱惜士卒。陈寿在撰写《三国志·蜀志·张飞传》里评价关羽时说:“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”。善待士卒由诸多史料可证。

 

其一,关羽在左臂被毒箭射中,刮骨疗毒时,“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”。这些酷似刘备,与部曲同甘共苦,饮酒相聚;

 

其二,在荆州被偷袭,关羽军队从襄樊一线退回时,史载:“权已据江陵,尽虏羽士众妻子,羽军遂散”。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叛逃事件。有一定数量的将士、士兵弃甲投降,逃命。但关羽没有用杀戮的办法加以制止。

 

其三,在麦城被困一个多月,逃亡西川时,史载:“兵皆解散,尚十余骑”。《吕蒙传》则讲:“西至漳乡,众皆委羽而降”。这是第二次大规模叛逃事件,关羽亦没有采取杀戮手段。作为三国顶尖名将是不懂如何震摄团结士卒将士吗?不是!是关羽有意解散了大部队!不忍杀戮朝夕相处的部下、战友,不忍他们背井离乡。与此不同的是,魏国赵俨,字伯然,多谋略,曾任都督护军,护于禁、张辽、张合、朱灵、李典、路招、冯楷七军。即关羽所淹七军。后为关中护军,这时也发生了士卒叛逃事件。这是在刘、曹两集团争夺汉中时,建安二十三年(公元218年),魏国下命令调集1200名士兵助汉中,由魏平难将军殷署送去,被派士卒与家属告别时,都有忧色。赵俨怕生变故,追至斜谷口,人人慰劳,又告诫殷署。赵俨回到雍州刺史张既的家里休息,殷署部队在前边四十里果然发生兵变。而赵俨带去的150名步骑,和殷署带去的部队为同事和亲友。怕两处士卒联合起来一起叛变。赵俨除警示自己所带士兵外,把坚定的、动摇的分开,将带头谋划叛变的杀死,平息了事态。后来多路调到汉中士卒达二万余人。

 

关羽解散士卒,自己以十数骑到夹石,以至被擒杀。宁可以身涉险,也不杀戮士卒,表现的是博大胸怀和仁义精神。

 

第七,疆场驰骋,勇义争先。

 

据史料载,关羽参加的战斗有几百次之多,几乎每天在刀剑丛中度过,戎马一生。被誉为超人之勇,万人之敌,所言不虚。

 

一是武勇在《三国志》史料中评价最高。

 

《周瑜传》载:“刘备以枭雄之资,而有关羽、张飞熊虎之将,必非久屈为人用者”。“聚此三人,俱在疆场,恐蛟龙得云雨,终非池中物”。

 

《吕蒙传》:“今东西虽为一家,而关羽实熊虎也,计安可不豫”?

 

魏名臣程昱说:“刘备有英名,关羽、张飞皆万人之敌也”。

 

魏重要谋士郭嘉讲:“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,张飞、关羽者,皆万人之敌也,为之死用”。

 

徵士傅干说:“张飞、关羽勇而有义,皆万人之敌,而为之将”。

 

曹操丞相主簿刘晔讲:“关羽、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”。

 
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亦称:“关羽、张飞皆称万人之敌,为世虎臣”。

 

二是斩杀名将最多。史料上记载有:杨奉、车胄、颜良、文丑、蔡阳、庞德,或乐进、李通都是与关羽战斗中死亡。于禁被擒住,曹仁被围困,曹方一大批名将在与关羽战斗中失利、失败、战死。

 

三是关羽受伤最多。史料载三处。《关羽传》载:被毒箭贯穿左臂;《庞德传》载:被庞德射中额头;《太平御览》载:箭伤其(关羽)耳。可见勇气可嘉。

 

四是后世影响最大。在晋、南北朝时,形容战将之勇,皆用关张作比。被宋徽宗封为义勇武安王。

 

客观讲,三国时个人武功水平当属关、张。这是《三国志》的史料评判。按宋元的《三分事略》,说书人的底本,许多内容是可信的。里面张飞武功第一,张飞战吕布,有三战,有独战,打得吕布不敢出面,用战旗遮脸。所谓三英战吕布,是三人义字当头,久战不下而一起上,不是《三国演义》讲张飞枪法散乱而上,在《三国志平话》中没有。而《三国志》讲,张飞雄壮威猛,亚于关羽,因此,关羽第一。现在世人都讲吕布第一,是《三国演义》里面演义的结果。

 

第八,以身殉国,大义归天。

 

关羽镇守荆州八年(与孔明共镇三年,独镇六年,214-219),地盘北拓,实现隆中对策方略。由于盟友叛变,后方被偷袭,终至走麦城。关羽在战场上没有重大损失,而敌之偷袭及内部变节所至。三变:盟友变节,部属变节,士卒变节。《三国志.蜀书.糜芳传》载:“芳为南郡太守,与关羽共事,而私好携贰,叛迎孙权,羽因覆败。”《三国志.蜀书.刘封传》载:“自关羽围樊城、襄阳,连呼封、达,令发兵自助。封、达辞以山郡初附,未可动摇,不承羽命。会羽覆败,先主恨之。”《三国志.蜀书.杨戏传》评价糜芳、士仁、郝普、潘浚:

 

靡有匡救,倍成奔北,

自绝于人,作笑二国。

古之奔臣,礼有来逼,

怨兴司官,不顾大德。

 

荆州失陷,导致关羽败亡。其直接原因是荆州守将士仁、糜芳、潘浚的叛变。一代战神关羽走上了不归路。英雄末路走麦城,奔夹石,被擒杀。表现了崇高的道德情操,用生命书写了扶汉秉忠的辉煌一页。

(本站编辑:高玲利)

Copyright © 2014-2015
吉站长13379297655
地址长安中央广场